病例视频
相关文章
-
2019人民好医生跟诊记|闫长祥
“昨天的患者病情复杂,手术难度很大,风险非常高。尽管手术时我谨慎小心、尽心尽力,最终顺利完成,但术后还2019-11-13
-
三博闫长祥院长获2019年度中国大健康产业风云人物奖
10月29日,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导、《中国经营报》社主办的“健康中国 科创先行”——2019中国大健康产业高峰论2019-10-29
-
石祥恩:严守做人底线,探索医学极限
(转自:宁静访谈录 ) 大家系列专题之二 2017年7月石祥恩在三博脑科医院 “你要当一个什么样的医生很重要。你是想当2017-10-13
-
三博脑科闫长祥: 人生百味,医生的体会直接
习惯于公立医院的熙熙攘攘、人声鼎沸,到了香山脚下清清爽爽的三博脑科医院,我瞬间感受到了公立医院和民营医2017-04-28
-
石祥恩:中风预防从年轻人开始
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。一旦发生脑血管病,如脑缺血事 件发生以后,患者的工作生活方式将立刻发生2011-02-28
闫长祥:离家26年后,让黄河水滋养的医术,回流家乡
2025-08-12 09:15 作者:三博脑科
“我是在黄河边上长大的,喝着黄河水,是在家乡人民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个医生。”
从1997年到北京读研,再到2023年回到河南坐诊,离家26年,如今又重新踏上家乡故土的首都医科大学第十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、河南三博脑科医院名誉院长闫长祥乡音未改。
黄河对岸是山东,而他的家,就在河南濮阳那片曾因治黄工程在豫鲁间划转的土地上。
这位从黄河滩走出的医生,其医者生涯的起点与一份报纸紧密相连——1995年8月,大河报创刊号面世时,他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进修刚结束,回到濮阳市人民医院筹建神经外科。
黄河水养大的医生,遇上大河奔涌的时代
1995年的河南,信息渠道尚显匮乏。
在濮阳,闫长祥最常买的报纸只有两份:南方周末和大河报。
“大河报版面厚实,内容触及社会问题,敢于揭露现实。”他回忆道。
这份报纸成了他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,也悄然唤醒了他心底做科普的想法,他想利用科普的力量,让医学知识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当时,这位年轻的神经外科医生与同事四人白手起家创建科室,科普愿望却苦于无路施展。
在那段充满挑战的岁月里,闫长祥深知医学科普的重要性。他开始尝试在日常诊疗之余,记录自己每台手术的经验与感想。
(时至今日,闫长祥依旧保留着记录每一台手术的习惯)
这种探索精神,也推动了他的职业发展。
两年后,也就是1997年,他前往“中国神经外科殿堂”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学习。
从硕士到博士,师从于春江教授及王忠诚院士,他逐渐成长为顶尖专家。
2003年博士毕业时,他放弃大城市医院伸出的橄榄枝,选择加入初创的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,成为最早入职的医生。
从“走近科学”到走进家乡:医者归程
2008年,闫长祥参与央视《走近科学》节目,讲述了一个为结婚八年不孕的河南老乡手术切除垂体瘤的故事。
这位已被断言“不可能怀孕”的女子,术后数月打来电话:“老是想吐……”闫长祥一句“去查查是否怀孕”,让电话那头难以置信。
检查结果却让所有人惊喜——她真的怀孕了。“垂体瘤会影响内分泌,导致不孕、停经甚至面容改变。”闫长祥解释道。
这位母亲最终诞下男婴,医学的力量穿透绝望,照亮了一个家庭。
在首医大三博,闫长祥从科室副主任成长为科室主任、副院长、院长,却始终放不下对家乡的牵挂。
“河南患者去北京看病,至少两三人陪同,吃住花费巨大。”他叹息道。
彼时,他带领着三博最大的医疗团队,却仍频繁往返豫京,跑遍河南十余个地市协助诊疗。
2023年,当河南三博脑科医院落地郑州,他毅然接过学科带头人的重任。
让黄河水滋养的医术,回流家乡
如今,闫长祥的时间被切割成精准的坐标:周一至周三在北京手术、门诊;周四中午搭高铁抵郑,下午直奔手术台;周五在河南三博出诊。
尽管辛苦,他始终坚持周四上午组织业务学习:“要追踪国际动向,学科建设不能停。”
越来越多的河南患者千里赴京寻他,但更多人开始发现:闫院长就在郑州。“技术一样,设备一样,手术还是我做。”他笑道。
随着河南三博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老乡选择留在家门口治疗——这正是他回归的初心:“我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,在家乡人民的培养下成长起来,永远不能忘记这片土地的恩情。”
三十年前,大河报承载着时代的信息奔涌而至,浸润了一位年轻医生传播医学知识理想;三十年后,这位黄河之子以半生医术作舟,载着优质医疗资源溯流而归。
当被问及何为医者幸福,闫长祥的回答朴素如黄河岸边的泥土:“能给病人解决问题,被需要着,就是幸福。”
来源:大河报·豫视频 编辑:郭莉培